* 中国湖南有了一个新的中非地标: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旨在接待和支持从事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中国和非洲企业。
*这是中国推动私营部门对非合作的最新努力。
*在民营企业大力参与下,中非合作已从基础设施、矿业、农业等多元化领域拓展到物流、数字经济、清洁能源、金融等。
新华社长沙8月5日电(记者陈聪)对于总部位于台湾的中国交通传播集团来说,其进军非洲市场的关键一步始于离本土较近的地方,即中国大陆中部省份湖南省。
为拓展电动汽车销售网络至非洲,该公司将首先在位于湖南省会长沙的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内设立子公司,利用当地的诸多优惠政策以及中非企业集群优势。
“我们一直想开拓非洲市场,但一路走来很曲折。”该公司董事长刘耀元说,“现在很多志同道合的企业聚集在这里,我相信我们的交流与合作一定能带来共同繁荣。”
该大厦于6月13日开通,是湖南最新的中非合作地标。湖南是中国对非经贸往来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是中非合作的先行者。
该大楼建筑面积逾10万平方米,旨在接待从事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中非企业,并为他们提供补贴以及从政策咨询到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服务。
自启用以来,已有30多家工程、技术与研究、电信等领域的公司和协会入驻该大厦,预计未来三年这些公司和协会与非洲的贸易额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42亿美元)。
马里商务中心是该大厦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旨在为在华马里企业提供服务,并帮助中国企业到这个西非国家投资。
“我们希望成为众多在华经营的马里企业的家园,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中心主任哈利法·西·迪奥普说。
广东非中合作发展投资协会也计划在长沙总部注册一家公司,并承诺提供租金减免、补贴等支持。
“湖南以引领中国对非合作而闻名,”中非合作协会副主席阿卜杜拉·艾尔弗里德说。“我们相信这座大楼将成为中非加深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桥梁。”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821亿美元。
尽管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通常以大型国有企业在非洲修建铁路、港口和发电站为主,但小型私营企业在促进贸易、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将技术和投资引入各个领域方面也日益受到赞誉。
中国对非经贸促进会会长徐向平表示,中非合作已从基础设施建设、矿业、农业等领域拓展到物流、数字经济、清洁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民营企业参与度较高。
“这些公司为非洲带来了技术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和数字化领域,这有利于非洲的现代化。”徐文伟说。
近年来,中国推出多项机制,促进民间对非合作,包括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而湖南则凭借在农业科技、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多次推出此类先行政策。
湖南省商务厅厅长沈玉谋表示,该大楼将通过汇集资源、提供渠道和本地化服务,鼓励更多中国中小企业到非洲投资。
他说:“微型、小型和中型公司更关心进入非洲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生态系统。”
同时,该大楼有望引导更多非洲企业进入中国,开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市场。
长沙星联外商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勤说,由于湖南政府对涉非服务业的快捷处理,加上毗邻制造业重地广东,湖南已成为非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跳板。
“许多非洲公司都把目光投向了湖南和新总部,”罗先生说,他的公司为其他公司提供外贸服务。“我们期待这座大楼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非贸易的主要平台。”